1047 勤劳的“大游民”:一战英国MarkI型坦克的变型车们_雷竞技raybet网页版_雷竞技raybet网页版入口_雷竞技网页版手机登录 
咨询电话:022-27718822

— 雷竞技raybet网页版 —

1047 勤劳的“大游民”:一战英国MarkI型坦克的变型车们

1047 勤劳的“大游民”:一战英国MarkI型坦克的变型车们

时间: 2024-01-22 17:18:59  作者; 雷竞技raybet网页版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1916年9月15日,英国陆军在索姆河前线首次投用了绰号“大游民”的Mark.I坦克,这样一个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虽然还比较原始,但首次亮相就让德军大为惊恐,并在当时以米作为突破距离单位的战线公里的惊人记录。此战过后,英国陆军便格外的重视起坦克在堑壕突破行动中的重要价值,并大力推进对现有坦克的升级换代工作。

  不过很快,英军就发现了坦克作战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这些铁罐头的炮弹和机消耗量相当巨大,而且燃料容量也没办法坚持太长距离的作战。为了延长坦克的战场滞留时间,一定要重视它们的后勤保障,但坦克也不能动不动就脱离战斗撤回后方加油和补充弹药,至于让毫无装甲覆盖且野外机动性能有限的卡车和履带式牵引车跟在后面当“服务员”更是扯淡的想法。

  到了1917年5月,76辆改进型的Mark.IV坦克被送到法国战区,这让英军坦克燃料和弹药消耗太快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而且坦克车舱中的高温和新鲜空气的缺乏也让车组人员非常疲倦,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车组人员基本上没有力气上战场,急需食物和淡水的供能。为此,有人提出在战斗中让第二梯队的坦克换下第一梯队的坦克,这样既能保持对敌人防线的冲击力也能让车组人员得到休整。但遗憾的是,此时的坦克数量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做法,而且英国将军们也从没考虑过分波次进行坦克攻击的可能性。

  就在Mark.IV型坦克准备大展拳脚之际,曾在1916年秋季痛打德国人的“大游民”由于长期的机械磨损外加性能过时纷纷退出一线战场,并很快就被英去训练部门,用于培训坦克手。这时候的英国人正在苦苦思索怎么样提高前线坦克的持续战斗能力,在看到落伍的Mark.I后,他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将这款过时坦克改装成后勤车辆,用于配合战斗坦克。

  改装工作被交给了当初参与了Mark.I型坦克的研发和制造工作的福斯特公司。福斯特公司将该型坦克的所有武器装备完全拆除,并且将两侧炮塔的射击舱口用电镀钢焊住。为了节约内部空间,许多不必要装备被移除,乘员也减少到4人,也就是车长、驾驶员和2名机械师,只负责坦克的操纵。容纳有炮弹盒和子弹盒的包裹,以及燃料桶和机油桶均可放置在坦克车舱中部和后部腾出的空间上。坦克车顶的后部临时铺设了一块大板,主要用来放置不易受敌人火力影响的东西,包括坦克零部件、饮品和乘员的食物。

  根据英国军方的计算,每五辆战斗坦克就应该配备一辆补给坦克用于保持后勤。为了将补给坦克与战斗坦克区分开来,补给坦克的两侧往往会用白色涂料写上“Supply”这个铭文,意为“供应”,不过战斗中为了伪装,英军也会选择抹掉这个铭文。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军方之所以得出这个计算结果也是因Mark.I补给坦克的运载能力很不错,这玩意可以携带5吨物资为战斗坦克提供后勤保障,这种运载能力哪怕在二战时期也是很受欢迎的。

  1917年6月,英国陆军在弗兰德斯地区发动了大规模攻势,进攻的第一天发生于6月7日,目标是夺取梅西讷山脉(Messines Ridge),直扑伊普雷斯突出部 ,为后续攻势节省兵力。为了配合步兵部队的进攻,英国第2坦克旅派出了麾下的A营和B营共计62辆Mark.IV型坦克,而他们的后勤则由14辆Mark.I补给坦克负责。事实上,这也是Mark.I型补给坦克首次参战。

  6月7日凌晨3:10,英军工兵按下了引爆器,短短20秒钟,在梅西讷山脉提前埋下的445吨炸药悉数爆炸。这场人类历史上顶级规模的非核爆炸持续了整整19分钟,造成德军至少1万人当场死亡。随后,英军炮兵使用高爆弹和毒气弹又对德军步兵防线和炮兵阵地席卷了一遍,紧接着62辆Mark.IV坦克就和步兵们冲向了德军阵地。

  在行动中,补给坦克被证明是相当成功的,每辆Mark.I补给坦克携带了5辆Mark.IV坦克的物资,能够给大家提供一辆坦克一天的汽油、机油、弹药、食物和水的供应量。由于与Mark.IV坦克具备相同的机动性,补给坦克可以每时每刻为战场上的战斗坦克提供燃料和弹药补充。在加油时,躲在坦克后面的战斗车组们还能暂时避开难受的车舱烟雾和高温休息一段时间,正如回忆录中有时提到的那样,他们还可以喝到补给坦克提供的茶水或咖啡。

  虽然梅西讷战役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工兵爆破,但坦克群的行动也同样给步兵们给予了不少帮助,而补给坦克的出现直接增强了这些大铁块的持续战斗能力。后来的“闪击凶神”古德里安将军说过:“后勤是装甲作战的锁链”,而一战英军也同样知晓了这一个道理。梅西讷战役的成功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在Mark.IV坦克的后续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每制造六辆坦克就会立即建造一辆补给坦克,这些补给坦克后来热情参加了康布雷战役,在坦克部队于行动初期的获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Mark.I型补给坦克很快就被性能更好的后辈取代,但它的故事还没结束。英军在实战中还发现坦克的通讯也是个麻烦事情。此时的坦克已经配备了通信设施,但不是后世的无线电或电话机,而是四只装在柳条篮中的信鸽。-除此之外,坦克手还能够最终靠坦克顶部的机械桅杆或炮塔后侧的舱门使用信号旗与队友通讯。

  不过,信鸽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常见的通信方式,但它本质上是很不可靠的。首先就是早期的Mark.I型坦克没安装引擎排气管,燃料废气会直接排入车舱内部,信鸽很容易因此昏迷而没办法使用。此外,信鸽只能作为单向通讯方式,无法凭借它获得后方指挥部的指令。而且信鸽在子弹、毒气和爆炸满天飞的战场上也极易死亡,更别说它还存在迷路的可能。

  而信号旗虽然是一种相对来说更直观的双向通讯方式,但在能见度的情况下,它一样没办法发挥出作用。英军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曾试图在坦克后部连接电话线,但电话线经常被战场上的弹雨切断。

  幸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钢铁与发动机的战争,也是无线电波的战争。各主要参战国军队都使用了无线电接收器和发射器,这些依靠摩尔斯电码的通信器材为舰船之间、侦察机与地面之间以及进攻部队与总部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极大便利。电台能安装在手推车、拖车或是机动车身上直接伴随陆军移动。而英国在1917年也开发了一系列不一样的功率的无线电收发器设备,也就是被称为 W / T Trench Set Mk.I / II / III 的野战无线电台。这三款电台的功率分别是500-1400赫兹/秒、340-1850赫兹/秒、450-1450赫兹/秒,不过它们都使用的是4.6米的天线公里,以一战的水平来看倒是够用了。

  随着Mark.I坦克的出现和使用,英军关于无线电通信的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坦克部队的作战距离比原先想象的要远得多,它们的前进距离超过视线范围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战斗的过程、情报数据、形势的变化都需要迅速改变坦克的使用计划,而在当时只有无线电通信才能满足这些改变。最终,痛定思痛的英国人做出了真正正确的决定:将坦克改造成无线月,一批Mark.I型坦克被移除两侧炮塔武器并清空了车舱不必要设备,改装为了可以携带5吨物资的补给坦克,英国人很快就看中了这款后勤装甲车辆运载能力强的优点,当即决定选出其中一辆用来改装成无线电通讯坦克。

  最初,英国人考虑的是将补给坦克仅当作是为前线部队运输无线电设备的平台,待到占领无人区和敌方战壕的第一线后,将无线电台从车舱内部取出部署在野外。但经过几次战术训练后,这个想法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它既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性也不能提供足够的效率。于是很快就制定了直接给坦克安装设备和天线的计划。

  由于补给坦克的两侧炮塔都已经被清除了武器,所以空出来的地方是可完全利用的。英国人把无线电通信器安装在右侧炮塔,而左侧炮塔则用来放置指挥官的办公桌,将无线通信坦克变成指挥参谋车(KShM)。无线伏特电池和一个由主引擎驱动的小型发电机供电。电台天线平时水平放置在坦克车顶,一旦要进行作业,就可以凭借指挥塔的前部连接的一个T型桅杆将天线升起。天线以一定角度从桅杆顶端延伸到安装天线支架的车体后部,而长度为61米的无限电的电缆就安装在桅杆左右两侧。

  经历了一番努力,这辆坦克已经具备了跟随部队行动并提供无线电通讯的能力,它也因此被正式命名为“Mark.I wireless comuniction tank”,意为马克1型无线电通讯坦克,其中wireless comuniction(无线电通讯)这词的缩写“WC”往往会用白色涂料抹在坦克尾部以表明它的线月,在比利时东佛兰德省伊普尔以南7公里处的一次行动中,英军首次使用了Mark.I型无线电通讯坦克,里面通常搭载一名前线指挥官与后方总部通讯以汇报前线战况并接收新命令,这相对于以前的信鸽通信来说简直是方便了几十倍。当然,由于没有携带武器且通讯距离有限(最远只有8公里),所以它一般都位于安全区域作业。此外,该型坦克还经常作为参谋军官的指挥车辆,所以也被定义为“参谋部通信车”,简称KShM。

  不过自此之后,Mark.I型无线电通讯坦克就没有记录保留下来了,一种原因是它不过是个实验型号,另一方面是英军已经有了更好的量产通讯坦克。但不管咋样,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装甲通讯车,它已然在战车百年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步兵单位对Mark.I型坦克的再利用获得了毫无疑问的成功,而炮兵单位也是不遑多让。1916年初,西线恶劣的战术条件极其轻易造成占领阵地的英国步兵精疲力竭,同时还有组织混乱、缺乏补给、与后方失去联系等麻烦,难以击败敌人反扑。更要命的是,英国炮兵往往会在这种环境下与步兵脱节,无法对步兵行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当时英国陆军虽然拥有以霍尔特拖拉机为原型开发的履带式牵引车,但这些车辆运载能力很有限,没办法保证给步兵提供足额的火力协助。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1916年夏季,在位于伯明翰的大都会公司就职的工程师,同时也是英国陆军少校身份的约翰格雷格提出了一个方案,那是利用自家公司生产的Mark.I型坦克的零件制造特殊的机械化火炮运载车以协助步兵和炮兵的协同行动。随后,格雷格少校就开始与沃尔特威尔逊少校合作,到了1917年3月7日,一位曾经参与过Mark.I型坦克设计的工程师为这个方案设想了BL 6英寸榴弹炮、8英寸榴弹炮或60磅野战炮(5英寸)的运载,但运输8英寸榴弹炮的想法被放弃了。1917年3月3日,在陆军组织的坦克试验日,格雷格少校和同僚们设计的原型车与其他试验车在奥尔德伯里进行了测试。

  原型战车Mark.I型(战争部序列号GC100)长9.1米,包括一个大游民坦克携带的车尾转向辅助轮,如果算上车体前方伸出的6英寸榴弹炮管,这个车的长度就达到了13米之多。该车宽度3.4米,高度2.84,炮架可以在0.52米宽、1.5米高的车厢上移动。在不搭载任何物资的情况下,该车重量为27吨,由105马力的戴姆勒发动机(每吨3.9马力)驱动。此外,该车有一个带有两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的主变速箱,每个履带有两个速度副齿轮。炮车由一名车长、二名驾驶员和一名机械师操作。一个8毫米厚的装甲箱包围着车的后半部分,用来保护那里的物资和人员。炮车的前半部分有一个用来放置火炮的炮台,左右各有一个装甲驾驶室供二名驾驶员使用,他们分别负责车辆的左转向和右转向。

  该车的最大航程为37.8公里,在平地上最高时速为6公里/小时,可以穿越4米宽的战壕,作为一个前线辅助车辆,这一些数据在当时已经足够了。在测试中,技术人员发现泥浆和碎片很容易堵塞履带,并对其上方的散热器造成破坏,所以两侧履带中间都安上了护板。6英寸榴弹炮或60磅野战炮可以用绞车向后拉到车体前面的炮台上并固定好,炮架轮子被移除并悬挂在车体侧面。每辆炮车可以携带60发炮弹,携带6英寸榴弹炮时的战斗重量为31吨,携带60磅榴弹炮时的战斗全重为35吨。后面的装甲箱可容纳八名炮兵,除此以外还有1挺机枪用于自卫。理论上,搭载在该车上的5英寸野战炮也可以直接在上面开火,但实际上只能用榴弹炮射击。别的类型的大炮一定要使用特殊机制从车辆上卸下来充当固定火力。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在传统车厢上安装五英寸的野战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车组人员计算磨练的技能。

  格雷格和威尔逊的工作于1916年3月7日开始,但直到1916年6月17日才获得正式批准。1916年6月15日,军械委员会还拒绝批准这项能够增强炮兵机动性能的设计,于是国土委员会秘书阿尔伯特斯特恩(Albert Stern)直接向军械部部长戴维劳埃德乔治(David Lloyd George)递交了文件。劳埃德乔治(Lloyd George)得知后直接remake了军械委员会的决定,在第二天单方面向大都市公司订购了50辆该型炮车。1917年5月29日,战争办公室下令正式列装该型炮车,并称该型车辆远比马拉式牵引炮更能给步兵提供帮助。1917年1月1日,大都会公司完成了第一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Gun Carrier Mark.I)的制造并交付给了陆军。1917年3月3日,第一台火炮运输车原型成功通过了在奥尔德伯里组织的测试。由于大都会公司能力有限,所以Kitson&Co.公司负责了剩下49辆火炮运输车的生产工作,不过这笔生意在1917年10月16日被改为47辆火炮运载车和2辆安装起重机的变种工程车。原型车的射击试验于1917年2月2日在Shoeburyness靶场举行,车组人员成功将60磅野战炮的炮弹从火炮运输车上发射了出来,1918年第四季度,最后29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被制造完毕,单车造价为168000英镑。

  当然,军事装备不一定有看起来那么美好,这款火炮运输车就是如此。例如,该型车辆的机动性确实让人着急,一个重达28吨的、长度近10米的钢铁怪兽仅由105马力的发动机驱动。在乡间公路上,该车甚至连个弯都很难转过去,它必须在附近的拖拉机或马匹的帮助下才能真正“转弯”。更要命的是,在该车上安装5英寸野战炮要消耗一个小时的时间。与此同时,炮兵人员在车上就没有位置,他们不得不在车辆旁边徘徊,情况好点或许可以在车厢顶上蹭个蹲。即使在平坦的道路上,这车的最大速度也没有超过6公里/小时,引擎最大输出功率也是让人想哭。

  尽管有这些缺陷,Mark.I型火炮运输车还是被派往前线执行任务。第三次伊普雷斯战役(1917年7月31日至11月10日)爆发前,GC100原型车抵达法国,并配属于第十八集团军进行实战试验。火炮运输车首次在皮尔克姆山脊战役(1917年7月31日至8月2日)中使用,很快就取消了车尾辅助轮。在佛兰德斯的战斗中,这辆火炮运输车向前线输送了上百吨弹药和几门60磅野战炮。而且GC100还以自行火炮的姿态发射了一枚6英寸榴弹炮弹,然后改变了位置,迷惑了德国人。1917年9月6日,第1炮兵运输连成立,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运输补给的压力,每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可以搭载7吨的货物,这远不是马车和履带式牵引车可以比拟的。到1917年年底,英军已经在法国战区拥有了44辆这种火炮运输车。作为补给车辆,火炮运输车的运载量比临时改装的Mark.I和Mark.IV坦克大得多,所以前线对它的需求量是持续不断的增加。1917年11月20日,康布雷战役开始时,有7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可以投入战斗。事实上,一辆这样的自行式车辆可以取代291名搬运兵,而6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和24名车组人员能够运输的物资需要1745名搬运兵才能交付。

  1918年6月,这两个火炮运输连被改组为补给连,配属于第3和第5坦克旅。在哈梅尔战役(1918年7月4日)中,詹姆斯史密斯上尉率领第1补给连的四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在满是弹坑的地面上向前推进,一共携带了前线分钟后就到达了距离目的地约370米的位置。当这些车辆返回时,医护人员把他们运回来的70名受伤士兵抬到了战地医院。此次行动,四名军官和十六名士兵驾驭的4辆火炮运输车就一次性运送了相当于1200人才能运到的物资,这些大约是两个步兵营的物资和装备。在这场战役中,一辆火炮运输车总计向前线罐水、150枚迫击炮弹、10000发子弹和20盒手榴弹,展现了惊人的运载能力。当第1和第2补给连到达法国时,他们加入了第一和第四坦克旅,第3、第4和第5补给连被派往靠近贝米科特的布林格尔营地,那里有驾驶和维修设施。1918年7月下旬,第3和第5补给连重新装备了利用Mark.IV型坦克改装的后勤车辆,配备了拖运补给的牵引车。到了1919年8月,第1补给连附属于第5坦克旅,第2连则附属于3坦克旅。

  在亚眠战役(1918年8月8日至12日)期间,第1补给连的22辆火炮运输车被分配给澳大利亚陆军。 8月6日-7日晚,第1补给连携带炸药驱车前往维勒-布雷顿纽斯西部的一个果园。不幸的是,奇皮利附近的一枚德国炮弹点燃了一辆火炮运输车的伪装网,浓烟升起,这是德军炮轰果园的象征。车队人员和一些澳大利亚炮兵成功救出了6辆火炮运输车,但其余的车辆全部被爆炸吞噬,连长W.Partington少校受伤。当不需要坦克支援时,炮兵运输车为步兵运送了工兵仓库和弹药,在频繁遭受机枪扫射的地区很有用。第2补给连携带6英寸榴弹炮,在夜间充当自行火炮进行骚扰性射击,四处移动以欺骗德国人。火炮运输车的越野机动性使得更多的炮弹能够在黑暗中被发射出去,而运输车可以在黎明前撤离该地区。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火炮运输车的需求量很大,需要在地面情况不适合轮式车辆行动的时候执行运输坦克补给的任务。1918年9月18日,在百日攻势期间,澳大利亚步兵在对兴登堡前哨线的作战中力量不足,所以两辆火炮运输车将补给运至了第一个目标。11天后,第5坦克补给连(英语:5th Tank Supply Company)与17辆火炮运输车在兴登堡防线为澳大利亚陆军提供支援。

雷竞技raybet网页版